引 子
凌晨,細雨。挺拔的馬頭墻,幽邃的石板巷,氤氳的樟木噴鼻。江西上饒婺源縣理坑村,江南水鄉如畫。
親仁里巷、箬皮街、迎禧路……擎著傘,循著路牌,游客穿過一條條街巷,尋覓最美打卡點。
“老王家門口那條路”“豆腐坊那條街”,前些年,這些街巷沒著名字,在村平易近口中,它們被如許指稱。
為啥要給村里的途徑、街巷起個名?
村落游玩、快遞進村……跟著城鄉融會成長深刻推動,村落僅有村名已難以知足實際需求,精準標注周邊途徑、村內街巷等越來越急切。
2023年5月,平易近政部啟動實行“村落有名舉動”,旨在晉陞村落地名扶植程度,助力村落周全復興。截至本年3月,全國累計規范定名村落地名67.4萬條。
村落地名怎么起、若何用?記者走進遼寧沈陽渾南區、江蘇常州溧陽市、江西上饒婺源縣采訪。
賦 名
跟著城鄉融會成長、村落管理精緻化,地名不成或缺
白墻黛瓦、飛檐翹角,步進理坑村,水墨畫般的徽派建筑映進視線。紅底白字、清爽高雅,一塊塊古色古噴鼻的路牌,與建筑作風相得益彰。
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理學家朱熹故鄉。這里自古崇儒重教、人才輩出,“我們村汗青上出過多名進士。”理坑村村兩委成員余志謙難掩驕傲。
文脈厚重、景致如畫,理坑村地點的沱川鄉,成為全國著名的寫生基地。每年,全國700多家美術院校(畫室)的5萬多名師生,趕赴這座贛浙皖三省接壤的山鄉,描摹天然與人文美景。
但是,師生一多,沒有路名,很不便利。
余志謙指向高高的馬頭墻說,徽派建筑衡宇主體以木質構造為主,為避風防火,本地人建起5米多高的防火墻,因狀若馬頭而得名。兩墻夾峙處,是缺乏2米寬的曲曲折折的石板巷。若非本村人,第一次進進建筑群,好像走進迷宮,沒有路牌指引,很不難迷路。
路名缺掉,還制約下層管理效能晉陞。
“假如沒有路名,描寫宅基地或房產地位時,只能寫年夜致方位。跟著村莊格式變更,寫法不敷精準,就不難惹起膠葛。”余志謙拿自家老宅打比喻,“有了路名,我家地位就很明白——在親仁里巷和箬皮街的穿插處。”
“理坑有百余棟明清時代建筑,簡直每一棟宅邸、每一條街巷,都有教人向善的家風故事。”余志謙告知記者,“親仁里巷”是此次“村落有名舉動”中新起的名字。為啥叫這名?打他記事起,這條巷的鄰里關系就和氣融洽,如親人般親熱,“假如能經由過程地名講好故事,不只有助于鄰里協調,還能吸引游客。”
“村落地名扶植是村落扶植的主要內在的事務,助力推進村落成長、增進鄉風文明、晉陞村落管理效能。”婺源縣平易近政局工會主席王勇星說。
實行“村落有名舉動”,江西省平易近政廳2023年末明白迷信編制村落地名計劃、加大力度地名標志設置與保護等詳細義務。在婺源縣組織的培訓班上,有村干部質疑:“我們村範圍不年夜,外來游客未幾。況且,祖祖輩輩生涯慣了,沒有地名不見得有啥影響。”
“在傳統的村落生涯中,村平易近們彼此熟習,外界來往未幾,描寫地位時,可以用‘老王家門口那條路’等含混表述。”王勇星答疑,“但跟著城鄉融會成長、村落管理精緻化,地名不成或缺。”
依據任務設定,婺源縣對村落途徑街巷、山川林田湖等天然地輿實體和具有主要地輿方位意義的公共辦事、農業財產舉措措施等展開排查,周全梳理有地無名、著名無標、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定名不規范等題目。“村兩委成員構成任務小組,在村里摸排查詢拜訪,梳理出18條有地無名、著名無標的途徑街巷。”余志謙說。
2023年12月起,婺源縣以12個鄉鎮的30個中國汗青文明名村和中國傳統村為試點,融會“賦名”任務和古村、古建筑、古文明的維護傳承發掘任務,規范定名村落地名458條。
起 名
尊敬平易近情平易近意、汗青文明,讓好地名從土壤里“長”出來
前不久,全國村落地名扶植培訓班在婺源舉辦。記者見到了沈陽市渾南區平易近政局副局長安金玲。掀開她的講話資料,抗聯路、杏花路、青年溝巷等佈滿地區特點的路名映進視線。
這些地名是若何定名的?記者隨她搭乘返程航班,看望遼河平原上的渾南區王濱街道魏家溝村。
“起名起首要尊敬平易近情平易近意、汗青文明。”安金玲說,我們委托沈陽市勘探測繪研討院無限公司出具村落測繪輿圖,明白需求定名的途徑街巷地位及多少數字。
睜開標注得密密層層的輿圖,魏家溝村婦女主任魏東艷婉言:“還得從發掘老地名做起。”她和村兩委其他成員一路,翻閱村志,訪問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員等,恢復了青年溝巷等老地名。
“村里白叟告知我們,上世紀中葉,一大量年青人在溝里駐扎、扶植村落,青年溝是以得名。”魏東艷說,“對疇前沒名字的,大師就群策群力。”
好地名,承載生涯印記,從土壤里“長”出來。
在魏家溝村西南角,有一條泉眼溝巷。小路口,汩汩清泉印證地名由來。“此刻,村平易近偶然還會打桶泉水試試鮮。這一地名源自生涯,朗朗上口,接收度高。”魏東艷說。
好地名,唆使方位,更是記載汗青、傳承文脈的主要載體。
沿一條波折巷子,登上魏家溝村東北角的年夜砬子山,路旁石頭上,彈痕炮坑驚心動魄,還有戰斗經過歷程中開鑿的插旗眼。
“1937年,西南抗日聯軍曾與japan(日本)關東軍在此展開小範圍戰斗。為了懷念先烈,有人提議,把這條山間巷子叫作包養抗聯路,年夜伙兒分歧經由過程。”摩挲著彈痕密布的石塊,魏東艷感歎,“地名背后有畫面、有故事、包養網有汗青,抗聯路就是我們傳承白色文明的‘活教材’。”
村落途徑街巷定名計劃斷定后,需經村平易近代表會議承認并公示7天,隨后提交街道審核。街道斷定無誤,報請渾南區平易近政局審批。平易近政局則約請沈陽郊區劃地名徵詢論證委員會專家成員介入論證。遼寧年夜學公共治理學院副傳授王永超是成員之一,“我們重要追蹤關心兩個方面。”
一是確保專名和通名合適規范。王永超說明,以抗聯路為例,“抗聯”是專名,“路”為通名。專名要合適社會主義焦點價值不雅,表現本地文明;通名要有詳細判定尺度,“普通來說,工具為路、南北為街,寬不到5米、長不到80米的通道為巷,得實地踏勘。”
二是村落途徑街巷的稱號,不得與渾南區其他村落的路名重名。王永超先容,今朝,村落途徑街巷的定名法式,各地都在試點,尚無同一規范,但基礎參照城市途徑的定名治理措施。“城市途徑定名有專門的地名采詞庫,可疾速核對重名、重音等題目,村落地域還沒有,只能靠人工篩查。”為此,他提出各地盡快樹立村落地名采詞庫。
不重名規定,請求村落定名途徑街巷時,得深挖本地文明,塑造奇特作風。渾南區祝家街道佟家峪村盛產杏子,早春時節,漫山遍野都是淡粉或白色的杏花,吸引了大量游客。是以,佟家峪村在定名時,重視融進“杏”元素,好比杏花路、杏運街等。
“眼下,不少村落常用富饒路、財富路等定名,表達了村平易近們的樸實愿看,但不免難免單調、缺乏特點。”王永超說。
定名計劃經沈陽郊區劃地名徵詢論證委員會論證經由過程后,由渾南區平易近政局上報沈陽市當局存案,同時由渾南區平易近政局勢向社會公示,定名法式就完成了。截至今朝,渾南區已對區內148個村的途徑街巷定名情形周全摸底,共定名157條。
“村落有名舉動”不只是定名,針對“年夜、洋、怪”等定名不規范景象,還請求改名。
在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天然村,曾有一條“櫻花年夜道”。春地利,途徑兩側櫻花殘暴,幽香浮動。婺源縣平易近政局調研時,發明這是一條僅3米多寬的村內途徑,定名“年夜道”與現實不符,終極改名為“櫻花路”。
繚繞村落途徑街巷定名中的重名、重音題目,溧陽市從2024年末開端搭建數字地名信息辦事平臺,具有地名申報、地名存案等效能,可經由過程數字化手腕對相干題目停止核包養平臺推舉查,已于本年3月底上線試運轉。
用 名
健全村落地名標志系統,深化村落地名信息辦事
輕點鼠標,登錄溧陽市數字地名信息辦事平臺,村落地名、地名標志、地名文明遺產等模塊隨即展示。溧陽市平易近政局副局長雷婧說:“村落地名不是定名停止就萬事年夜吉了,要害在利用。”
翻開手機,雷婧一邊展現internet輿圖,一邊講授:“村落途徑街巷的名字,叫作線狀地名;村委會等具有主要地輿方位意義的公共辦事、農業財產舉措措施等的名字,則是點狀地名,也叫愛好點。此中,線狀地名要想上圖進網,需求攝影上傳路牌信息。”
走進溧陽市天目湖鎮桂林村,楊柳青青、小溪潺潺,一個標注著錦秋路的路牌下方,是拼音字母“JINQIULU”,還有唆使工具標的目的的箭頭。
“我們參照城市尺度,工具向路牌是藍色,南北向為綠色,可以一眼辨別。”桂林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忠清說,“路牌由溧陽市平易近政局同一撥款扶植,村里擔任日常巡檢,發明破損實時報修。”
路牌右上角,一個二維碼甚是奪目。手機輕掃,隨即彈出地名文明、綜合辦事等模塊信息,可以查詢途徑汗青、周邊平易近宿定位,還能一鍵導航到比來的景點、病院。“從走村問包養網路到掃碼看路,還能推舉好吃好玩的……”游客周菁頗感別緻。
各地路牌design重視發掘外鄉特點。在理坑村,路牌形似睜開的書卷,還融進馬頭墻等徽派建筑元素,與古色古噴鼻的村容村貌彼此映托;在魏家溝村,本地有一片楓葉林,路牌增加楓葉圖案,與天然美景相映成趣……
路牌設置需從現實情形動身。“理坑村途徑街巷較窄,假如設置立式路牌不難擋路,所以同一吊掛在途徑轉角的馬頭墻上。我們本地鄉村絕對地廣人稀,立式路牌設置便利也更奪目。”在婺源餐與加入培訓時,安金玲散步在理坑村的石板巷細心對照。
路牌設置好后,溧陽市平易近政局組織鄉鎮干部、地名文明喜好者等,經由過程舉行培訓班或直接操縱等方法,輔助各村采集途徑街巷稱號并上圖進網。
“上圖進網,渠道之一是中國·國度地名信息庫,經由過程地名通知佈告,把地名、地點地域、定名時光廣而告之、掛號進冊。”雷婧說,“另一個渠道是‘村落有名舉動地名信息采集上圖平臺’小法式。”
雷婧翻開小法式演示:“不論新增點狀或線狀地名,都得輸出稱號、地名寄義等。錄進線狀地名時,既可在輿圖上繪制,也可借助衛星導航,采用軌跡實采。最后提交路派司片,等候審核。”
不外,記者發明,在有的internet輿圖上,還查不到村落途徑街巷等的名字。據清楚,“村落有名舉動”小法式采集完地名信息后,會向國際重要internet輿圖平臺推送,internet企業依據本身輿圖特色,決議能否抓取。有的輿圖著重完美城市信息,對村落地名上圖積極性不高。
“這會對群眾應用輿圖帶來未便。一方面我們加大力度與internet企業對接,力爭應采盡采。另一方面,溧陽自行開闢了‘有時溧陽’小法式,把村落各類地名集納上圖,住宿、景點、賞花、露營等8類地名信息一觸即達。今朝小法式年應用人次跨越60萬。”雷婧表現,“將來,我們將加大力度與文旅、商務等部分對接,進一個步驟拓展村落地名利用場景。”
截至今朝,溧陽市裝置二維碼聰明門牌、路牌1200余塊,向中國·國度地名信息庫和internet輿圖平臺推送村落地名數據信息逾萬條。
37歲的邵建文是桂林村最“新潮”的掌柜,運營著一家中餐廳和一家咖啡店。這位觀光達人曾游歷法國、意年夜利等國,后來由於戀愛和這方好山川,留在了村里。“有了路名之后,我可以在輿圖上輕松標注店展地位,店展也可以作為愛好點登上輿圖,我還能在美團、民眾點評等平臺推介,這對網紅打卡式餐廳來說很主要。”邵建文笑道。
讓邵建文舒心的,還有快遞辦事的變更。他常在網上購置紅酒、牛排等,有時還會采購裝修資料,親手裝潢本身的小店。店展沒上圖前,快遞無法奉上門,他得騎電瓶車,到兩三公里外的鎮上取快遞。“此刻有了精準定位,快遞派送買通‘最后一公里’,我在家喝著咖啡等快遞。”邵建文舒服地靠在餐椅上說。
“此刻,桂林村有50多家餐廳、20多家平易近宿,地名上圖進網,讓群眾生涯更方便,商戶運營更輕松。”劉忠清先容,2024年村里招待游客跨越150萬人次,游玩總支出跨越3.6億元。
揚 名
傳承成長村落地名文明,增進地名利農惠農
“家人們,了解一下狀況這款天目湖白茶,芽葉細嫩,沖泡后茶湯嫩黃敞亮,萬萬別錯過。”在桂林村一家茶藝體驗店,店東隗瑋正在直播。紛歧會兒,就有十幾名顧客下單。
“村莊位于天目湖畔,天目湖是國度5A級游玩景區,生態周遭的狀況好。我們借助‘天目湖’名號,宣揚推介村里的茶產物,讓‘天目湖白茶’越叫越響。”劉忠清說,今朝桂林村蒔植茶葉跨越6000畝,2024年全村售茶支出達1.1億元。
“‘有名’作動詞時,有‘起名、定名’的寄義,作描述詞時,則有‘立名、著名’的意思。”雷婧剖析道,依托村落地名,打造特點brand系統,涵蓋“地名+農特產物”“地名+村落游玩”等多種成長形式。
借重地名,理坑村傳來好新聞。
眼下,婺源縣平易近政局正領導村莊創辦地名超市,出售曉起黃菊(源于曉起村)、甲路紙傘(產自甲路鎮)等10余個特點產物,施展地名惠平易近利農效能。“地名與農特產物彼此賦能,產物發賣更順暢,地名越來越著名。”王勇星說。
新地名嶄露頭角,“地名+村落游玩”連續發力。
比來,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的“花溪水街”在多個社交平臺走紅。這條200多米長的巷子,地勢落差幾十米,彎曲波折,溪水潺潺,加之水霧裝配的奇妙布置,營建出云霧圍繞的氣氛。每逢春季,路兩側的三色堇、水仙花、山茶花等競相綻放,巷子因此得名。
“在社交平臺看到‘花溪水街’這個佈滿詩意的名字,腦海中立即顯現‘遲日山河麗,東風花卉噴鼻’的畫面。”游客王艷感嘆。
2024年,篁嶺景區招待游客跨越310萬人次,營業支出逾4億元。
特點地名助推村落游玩,村落游玩又助力地名文明廣為傳佈,構成人文與包養經濟良性互動。
在理坑村,越來越多的游客在不雅光之余,走進村里的地名文明館。指著“箬皮街”地名,屢次來村里寫生的南京工程學院先生施玉斌說:“‘箬皮’是指包粽子用的箬竹葉,它四時常青,用作地名,寄意人丁旺盛、長盛不衰。經由過程地名及其儲藏的文明故事、情感依靠,讓人加深了對這方水土這方人的懂得。”
“今朝,新定名地名的開闢力度還需加大力度,應連續縮小其公共brand效應,進一個步驟晉陞著名度。”王永超提出,好比,可以經由過程短錄像、電子輿圖、手工藝品等年青人膾炙人口的方法擴展宣揚,還可以開闢主題游玩道路,讓游客隨著地名往游玩,“只要讓新名字真正融進群眾生涯和財產成長,鄉土文明才幹留得住、傳下往。”
起好新地名,護好老地名。“村落有名舉動”請求,樹立地名維護名錄,加年夜村落地域地名文明遺產發掘收拾力度,將汗青長久、內在豐盛、特點光鮮、具有主要傳承價值的村落地名歸入維護范圍。
“我這十來年,就撲在地名文明維護上。”溧陽市委黨史任務委員會(溧陽市處所志辦公室)任務職員尹少鵬感歎。2015年起,溧陽開端征編《溧陽市汗青地名維護名錄》,今朝已發布3批。
尹少鵬先容,名錄周全體系收錄了古村老街等地的汗青材料,一旦進選,會授牌表揚,還會經由過程各類手腕加年夜宣揚力度。
近年來,尹少鵬介入編輯了《溧陽地名印記》《溧陽地名那些事》等文明叢書,眼下正忙于核校《溧陽村落地名年夜辭典》。
“2月份,我到桂林村江家灣天然村,找村里白叟詰問‘灣’字由來:江家灣四面環山,沒有水灣,怎么叫‘灣’呢?”輕撫泛黃的桂林村族譜,尹少鵬回想,“村里白叟耳背,聊了半天賦弄清楚,本來村莊是百年前由河南省遷來,遷來前臨水而居,村落后面帶有‘灣’字,遷到此地后,出于習氣,這才叫了‘江家灣’。”
編輯圖書只是其一。雷婧告知記者,溧陽還經由過程組織白色地名宣講運動、舉行“地名是回家的路”征文競賽等方法,維護好優良的村落老地名,擴展地名著名度,“往年,我們印發了《圖說溧陽——溧陽市公共辦事輿圖冊》,周全展示溧陽的區域地位和地名文明。截至今朝已發放5000余冊,有用帶動了村落游玩業成長。”
地名為媒,文明為魂。
當箬皮街的晚風擦過百大哥宅,當抗聯路的月光爬上兵士們曾倚靠的松枝,那些從白叟口中復蘇的老地名,那些從土壤中發展的新名字,好像花朵般綴滿鄉野。它們是導航的坐標,更是村落周全復興的詩意注腳。